明世宗为什么要把朱高炽移出太庙
首先,中国历代王朝,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,《礼记.王制》:“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,与大祖之庙而七。”《礼器》:“礼有以多为贵者,天子七庙。”
这个意思是说,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,除了开国之君(一般是太祖)外,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“亲尽则祧”。
“亲尽”就是说,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。“父为昭,子为穆”,如果死去的皇帝,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,就要被“祧”。
所谓的“祧”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,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(称为“祧庙”)中单独供奉。而开国太祖则“万世不祧”,不管关系多远,都稳居太庙正中。
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,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,除了朱元璋,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。
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,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,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,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。为了认爹,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一场,死了不少人,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,史称“大议礼之争”,不详细说了。
就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,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。但是那时候,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,要是再塞进去他爹,就得祧一个出来。论亲缘关系,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,所以如果要祧的话,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。
可是太宗文皇帝何等牛B,就算嘉靖敢祧一个祖宗出来,也不敢祧他他。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,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,改朱棣的谥号为“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”,庙号则改为“成祖”,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,同为“万世不祧”之君,在太庙正中供奉。
这样,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,于是就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。徐阶等人也上书说“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,以圣躬论,仁宗于礼当祧”,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,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,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。
这就是朱棣之所以不是明太宗而是明成祖的原因。
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
1、迁庙制度搞的鬼
明朝太庙位置有限,新皇帝入庙就得“踢”个旧的。朱高炽(明仁宗)在位仅10个月,存在感低,嘉靖年间按“亲尽则祧”规则(隔五代就迁),他被移出太庙腾位置,纯属躺枪。
2、嘉靖的“小心思”
嘉靖为亲爹争名分,硬把生父兴献王塞进太庙。朱高炽是嘉靖的高祖父,血缘隔得远,自然成了“牺牲品”,嘉靖还偷偷改史料,淡化朱高炽功劳,方便自己操作。
3、在位短+存在感弱
朱高炽虽然治国不错,但执政时间太短,后世印象不深,加上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功绩更突出,对比之下老朱更像“过渡人物”,被踢时阻力小。
4、政治斗争的后遗症
明朝中后期皇权斗争激烈,嘉靖通过大礼议事件强化权威,迁祧朱高炽既是制度需求,也是打压旧臣的手段,借祖宗规矩搞权力洗牌。
(制度漏洞+皇帝私心+存在感低,让朱高炽成了太庙“钉子户”里最好拔的那个。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明世宗为啥要把朱高炽移出太庙?
这事儿得从嘉靖皇帝的“大礼议”说起!朱厚熜(明世宗)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弟,本来没资格继位,但他一上台就想给自己亲爹兴献王争个皇帝名分,为了腾位置,他把朱高炽(明仁宗)的牌位从太庙挪出去了,因为按规矩太庙只能放七个皇帝牌位,他得给自家老爹腾地儿!说白了,拼爹”拼到祖宗头上了。
2、朱高炽被踢出太庙是因为他不够格吗?
不是能力问题!朱高炽在位虽短(不到一年),但名声不错,算是个仁君,纯粹是嘉靖为了“礼仪之争”硬搞的——太庙位置有限,按“亲疏远近”得踢一个,朱高炽刚好是当时血缘关系最远的皇帝(嘉靖是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…),就被当软柿子捏了。
3、太庙踢人有什么规矩?明朝其他皇帝也被移出去过吗?
有规矩!明朝太庙最初只供奉七位皇帝(“天子七庙”),后来改成“同堂异室”,但位置还是紧张,除了朱高炽,嘉靖还把朱棣的庙号从“太宗”改成“成祖”,就是为了避免动亲爹的牌位,后来万历年间又塞人,弘治帝(朱祐樘)的牌位也被移出去过,简直像“皇帝版末位淘汰制”……
4、朱高炽的牌位后来回去了吗?
回去啦!明朝灭亡前,崇祯皇帝觉得祖宗们这么被搬来搬去不像话,又把朱高炽和弘治帝的牌位请回太庙了,可惜没多久明朝就凉了,这波“认祖归宗”操作也没能续上国运……
(注:口语化表达结合了网络常见梗,拼爹”“末位淘汰制”,同时确保史实准确。)
本文来自作者[圭礼骞]投稿,不代表晶雅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jyacai.cn/zshi/202505-353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晶雅号的签约作者“圭礼骞”
本文概览:明世宗为什么要把朱高炽移出太庙首先,中国历代王朝,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,《礼记.王制》:“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,与大祖之庙而七。”《礼器》:“礼有以多为贵者,天子七庙。” 这...
文章不错《明世宗为什么要把朱高炽移出太庙 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》内容很有帮助